武汉代放生中心

佛教的核心信仰:真如的神秘探寻

真如(佛教解释)

真性非真性,真性假名真性,真性无自性,无自性一切皆真性。

真性非实、非虚、非真、非妄,非有、非无、非不有,非生、非灭,非增、非减,非脏、非净,非大、非小,非子、非母,非方、非圆,如此等等。何以故?一真虚、真妄、有无、是非、生灭、增减等不可说,只因有我,我心强名有一真虚、真妄、有无、是非、生灭、增减等不可说,当无我时,真虚、真妄、有无、是非、生灭、增减等一切真如不可说。

真如简释

真如非真如,假名为真如。既然称为真如,真如就不是真如,而是 "真如 "的名相,真如无名无相,无名无相就是真如,为什么无名无相呢?名是心造的,相是心造的,没有了心,就悟到了万物的本来面目。

所有的大乘佛经都教人无心、无我、无为、无住等。它们不教人分辨是非、有无,不教人明白道理,不让人追求成佛,只是真真切切、时时刻刻在回应着这样一句话:当所有的人都接触到无我无心的时候,就会接触到清净,接触到大道,接触到大道的时候,就会看到真如本性不是真如本性,所有的佛法都不是佛法,所有的佛经都不是真正的佛经,所有的佛经都不是真正的佛经,所有的佛经都不是真正的佛经。无知、无见、无住等,无自性法,一切皆真。

佛法大辞典

瑜伽》72:5 什么是真正的实相?就是圣智所修的无自性法的显现,不是一切言说之事。

第二种解释见于《小乘起信论》卷六第 1 页,其中说:"真如实相是无自性法的显现,是圣智所行,非一切言说所依处。

成唯识论》卷 2 第 4 页第三解说:"真如者,假名也。说它是有,因为它不是有。非实故曰空。不谓其幻,故曰真。理非妄,故曰真性。异于余宗,有真常法,异于色心等。谓之真如。

成唯识论》卷九第二页四释云:真,谓实;示非妄。如,谓其常;示其不变易。谓此实性,于一切位,常与本性同,故曰真性。此即 "禅定 "之义,非幻非真。

佛说一切有部经》卷 7 第 2 页第五释云:"以离一切妄想颠倒故,假名真如。

中边论第六评》卷 7 第 7 页: 卽以识空说为真如,以不变义说为真如。真性常如,无有变易。

五蕴七释》,第 7 页: 诸法的真如本性是什么?是诸法的法性。

杂集论》卷二第八解,第 9 页: 为什么说真如本性是真如?是因为它的自性没有变异。说它是一切时无自性的实相,没有变化;说它是没有变化的。

佛学子集

非安立二真如'(《华严经》附注解义):

一、安立真如体不虚妄者谓真如,性无变化者谓如,即一实相之体也。谓真如之体,能生世间万法,而得住世,故名真如。

二、无妄真性者,从本以来,性本清净,离一切相,寂灭无为,故名无妄真性。

'不变无常二谛'和《起信论》中的二谛:

一、不变真性真性者,从本以来,毕竟平等,无有变易,不可破坏,体常清净,无有异相,故名不变真性。

二、以真如之性,本无生灭,但因无明熏习,起诸相故,如水因风起,妄想之波忽动,若风止,动相即无,故曰真如磨灭。

佛的知识与智慧

真如不假,如是恒常不变,真与常合,名为真性;真如如是,如是真如,真如如是,故名为真性。

真如法性是真如境界的本来面目,常、不变、不异、不生、不灭、不增、不减、无垢,即是无为法,也就是众生自性清净心,又称佛性、法身、佛体、如来藏、实相、法身、法性、圆成实性等。信论》云:"一切诸法,从无始来,离言说相,离名字相,离出离心因缘相,毕竟平等,无有变异,不生不灭,唯是一心,故名真如实相。"

佛教大辞典

梵文 bhu^ta-tathata^ 或 tathata^。即弥漫宇宙的真谛;万物之根。又写作如如、如如、法界、法性、实相、实相、如来藏、法身、佛性、自性清净体、一心、不思议境界等。在早期的汉译佛典中,它被译为 "本无"。真,指真实不虚;如,指本性不变。这就是大乘佛教所说的 "万物之本"。不过,细究 "真如 "一词的含义,各家说法不一,但大体上有以下几种说法。

阿含经典认为,缘起的原理是永恒不变的真理,因此称为真如。根据《法轮》中 "法身 "部分引用的九圣谛,有善谛,不善谛,无记谛,道谛,缘起谛等。其中,善、不善、无记三性以及八圣道、生灭缘起之理等,都是真实不变的,因此称为真如。

大乘佛教主张一切存在的本质是人法无我,超越一切差别,故称为真如,如佛法身的自性就是真如。根据《佛说一切有部经》卷 7,真性是一切现象(法)的实相,虽然其表象有种种差别,但其体性与一切法是同一的,不一不异,是言说和思维所不能及的。从离一切谬误和虚妄的角度来看,它被谬称为真性。如果它是万善之本,就叫法性;如果它没有诽谤贬损,就叫实性;如果它没有诽谤得失,就叫空性;如果它是真性,就叫实性;如果它是无分别智的实现,就假名为胜义。关于 "真如 "的异名,《大般涅槃经》卷 360 列举了十二个名称: 真如、法界、法性、不虚空、不变异、平等、不生、法性、法住、实相、虚空界、不思议界。大乘阿毗达磨杂集》卷二列有六个名称:真如、空性、无相、实相、正法界、法界。法华玄义》卷八引《楞伽经》云在《解深密经》第三卷中,有七个真理,即

(1) 真理之流(缘起之理)。

(2)实相的真性(诸法实相)。

(3)觉悟的真性(诸法的理性)。

(4)至(7)苦、集、灭、道四谛,依次为立谛,恶行谛,清净谛,正行谛。在上述七谛中,除实相谛之外的六谛也被称为六谛,其依据是每一理的自性都是永恒不变的,所以被称为谛;但也可以说,它们不是因为其理的自性而被称为谛,而是因为实相谛所显现的种种相而被称为谛。

法相宗认为,根据《成唯识论》卷九,真如是离妄想、离分别之法,是人法无我之性,相当于圆成实三性之性。此宗主张一切现象皆由阿赖耶识所生,因此真如本性本身是超越现象的绝对寂静之体,其自性不会成为现象之法,故曰 "真如性坚固,不成万法"。据《成唯识论》卷十记载,菩萨证悟真如必须达到初悟阶段,按其证悟内容的深浅依次有十种不同的真如。它们的名称如下

(1) 宇宙真理,即普遍存在的二空原理。

(2) 最胜真如,即通过受持具足戒而证悟的真理,因其功德无量,故称最胜。

(3)胜流真如,从真如流出的教法比其他教法更殊胜,其教法的根本是真如。

(4) 不接受真如,即不成为执着对象的意思。

(5) 无分别真如,即生死与涅槃无二无别,即觉悟与狂喜相同。

(6)无染净真如,即真如超越色净。

(7)法无我性,即真如离生灭相,故不论何法,其体皆一。

(8)不增不减真如性,即断烦恼垢不减,修净法不增,即离执着增减之义。一旦悟得此真如本性,便能自在现出各种形相和国土,故又称为僧伽自在真如性。

(9)智慧是自性真如,即在四无碍智中自在。

(10)依业自在真如,即身、口、意一切作用的自在,如得一切神通、总持力、禅定等。

佛教的核心信仰:真如的神秘探寻

以上十种依次从初地到十地,以行十波罗蜜、破十障、证菩提。此外,人无我真如(人空真如)和法无我真如(法空真如)合称二空真如;其中,小乘人只证悟人空真如,而菩萨则证悟二空真如。

法相宗认为,第八阿赖耶识(摄论宗为第九阿赖耶识)的体是自性清净心,自性清净心即是真如本性。因为无明,所以显现色、净现象。

根据《大乘起信论》,真理是众生心性的本体,如果它是无言无想的,就称为无言真如;但如果它是被迫用语言表达的,就称为语言真如,以上二者统称为二谛。就言说的真理而言,其体自心空,故空如其真(空真);其体充满无漏净德,故不空如其真(不空真)。同时,众生的心(即真如本性)有绝对不动的真如心门,也有因无明而生灭的心门,形成色、净现象,所以说不动的真如本性是不变的真如本性,随真如本性的摩擦而显现的色、净现象是不变的真如本性。一般来说,如果用真如本性的不变或无常来描述万物的生灭规律,则称为真如的缘起性空(地藏的缘起性空)。下面列出的两种真如都是同类,即清净真如与净化真如,或未建立的真如与已建立的真如(已建立的真如,指所有的真如都已建立,而未建立的真如也已建立)。华严宗以缘起性空论为基础,主张 "本体即现象",即真如是诸法的本体,诸法是真如的本体。同时,真如又分为一乘真如和三乘真如,前者分为别教真如和同教真如,后者分为顿教真如和渐教真如。

天台宗以佛性论为基础,主张真如本性本具善恶万法。

佛的自性(真如本性)称为无垢真如,又称缠缚真如;众生的真如本性被烦恼所玷污,称为有垢真如,又称缠缚真如。二者合称 "二垢如来"。

根据《大乘起信论》卷三的解释,真如本性是第一义谛的体悟,是二智之理的体悟,故立真如本性与空性之理二义。净空论有十义,即无碍义、遍计义、平等义、广大义、无相义、清净义、不动义、空义、空义、不可得义。


参考资料

郑重声明: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,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,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,多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