武汉代放生中心

禅净界限的解读: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的修行指南

禅与净土的界限

禅宗和净土宗没有区别。若论修行,其相不同。禅宗的 "禅 "与净土的 "净",是 "禅 "与 "净 "的区别。禅宗的 "禅 "与净土的 "净",都是 "禅 "与 "净 "的结合。"禅 "与 "净",都是 "禅 "与 "净 "的结合。人生若能不退,可望登佛阶。 我们必须教导他们消除现前的意识业流。弘一大师发现,自我的顿悟与佛陀的顿悟是一样的。但仍有无始以来的习气,不能立即消除,必须对治,才能顺应自然而用。长沙岑参说,世间善知识未证涅槃果上,以工夫不齐圣人。故五祖戒而为东坡,曹唐清复为鲁公。古今名家,悟而未彻证者,多如此。好在只凭自力,不求佛加,丝毫迷惑不尽,生死永无出期。净土,则以信、愿、行三者,可带业往生。一经往生,永出生死。悟道之人,必能得补处,而补处即是净土。参禅者参的是四禅八定。参禅之人,参禅之人,只凭一己之力,不求佛祖加持,故有真假攻防之力,便有种种境界,幻化幻消。譬如雨将晴时,云破日出,忽见阳光。恍惚之间,变化莫测。凡此种种境界,非真有道眼者不能辨识。如果认错了,就会着魔发狂,无药可救。真信念佛者,持名万德。就像太阳照耀天空,行走在王者的道路上。非但魑魅魍魉灭,是非之心亦不生。极矣,乃曰:意念功纯力极,则全心是佛,全佛是心,佛心不二,佛心不变。此理此行,恐人不知,不能合佛普度众生之愿。不会秘而不传,只传给你。若有秘口心妙诀,即是邪魔,即是非佛。(正)答雍某僧如果只讲禅宗的上行,就无法建立一法。佛尚且没有去处,何况念佛往生净土?这才是万物消长的真谛之一,所谓实相地,不着一尘,体性显,所谓实相地,不着一尘,体性显。若真讲修行,不废一法,不作一事,不食一饭,何况念佛往生净土?此乃常理之一立,万事皆立,所谓佛门不舍一法,本性之显现也。若欲舍俗谛而说真谛,则非真谛矣。若舍四大五蕴而觅心性,则身不存在,心亦寄存矣。若以俗谛显真谛,则是真谛矣。如在目曰见,在耳曰闻,即四大五蕴而显心之性也。此自净土祖师秘传。(正)和体安和本

净土法门以信愿念佛往生西方为宗。世间常此常彼,平平常常,奇奇怪怪,故宗门修学之法殊胜,重在顿悟,不重信愿往生。美其名曰 禅净双修。其实,完全是禅无净土。怎么说呢,不大彻大悟,不参禅。今天的禅宗修行者,谁是真正到了大彻大悟的地位。由是注重参究,故将西方庄严作为基础,将一切归于内心,进而信奉无欲无求的出世思想。虽名之为佛,实则与佛道相反,或高辞曰:佛之实相也。实相,虽为诸法之本。凡夫业障,如何办。得归于禅,禅不可依,净不可依。靠自力,即到大悟之位,业惑未断,不能解生死。未到大彻大悟者,莫说佛力,须有真信切愿念佛求生西方,方可。要想一直到西方净土,无量寿、无量光,一一都会回心转意,而回心转意只是妄称其名,不能证得真如。西方极乐世界的佛,不能唯有修持,此乃教法,可依文会之。同击缠绕,此为宗意,必有所悟,方能尽解。曹陆川自称博通诸宗,却仍错解其意。大人欲明此义,故曰游戏问。请阁下放下一切杂念,一心念佛。当你达到心佛双亡的境界时,你就会开怀大笑,大彻大悟。在此之前,如果别人告诉你,你是不会知道的。例如,如果一个人已经到了 "蕴藏殿",那么他就知道 "蕴藏殿 "里的一切。如果还没到的人说了,即使他听懂了,也还是不知道。宗家之说,通常教人参会。若文会之,非但不能受益,反以误解为开悟,罪甚矣。即使真正开悟了,离了生死也还差得远。他只有依靠自己的力量,一定要开悟,把烦恼和迷惑破网无余,方可。否则,无从下手。念佛法门,若有真实信心,恳切愿念佛求生西方,则凭佛力如果用参禅者来指念佛的人,那么你就是在通过参禅来寻求开悟,而错失了净土的宗旨。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系。禅宗与净土法门的 "名 "与 "净 "的 "名",是禅宗与净土法门的 "名 "与 "净 "的关系。益处有限,读到极处也会开悟。所失利益无穷。不重信愿行,不能入佛门。即使亲见佛陀,也难以蒙佛接引往生西方,因为心中没有信愿往生。且未断惑,不能靠自力了脱生死。善说大话者,不知此义也。净土法门之所以殊胜于其他法门,是因为佛力的缘故。其他法门都是靠自力。自力无法与佛力相比。这是修持净土法门最重要的障碍。(续) 回复陈惠新的信

禅者,即吾佛之真性也,所谓父母在前,本相所托。宗门语不说破,使人参得自在,故曰如此。实则无为,即是寂灭,即是照见心性,即是清净心体。无念灵知之人,无思无虑,亦能洞察前境。净土,即信、愿、持名,求生西方。不是单指心性净土,也不是指自性弥陀。有禅,即参究极处之力,寂灭之意,见父母未生前之本来面目,明心见性。净土即真正发菩提心,有信愿行,持名念佛,求生西方。禅宗和净土只讲教理。有禅有净土,重在契机,重在修行。教理恒常,佛法净土不可增减。机必依教奉行,行证极致,实有其人。两文虽似,其实大异。必须细加考究,不可一概而论。若不参禅悟道,或净土如虎有角,今世为师,来世成佛。参禅悟道者,明心见性。又能深入经藏,深知佛法的威力与真实。而在万法之中,他只有信愿念佛一法,是自利利他的正道。上品上生、读诵大乘、了知第一义佛者,亦复如是。此人有大智慧、大辩才。邪魔外道,皆知畏惧。如虎戴角,威猛彪悍。若有学者来校,随机说法。应受禅净双修者,应受禅净双修。该专修净土的,就专修净土的人接待。无论上中下根,无一不受其福,岂非天地导师乎?临命终时,蒙佛接引,往生极乐。弹指一挥间,他得以见佛,得无生忍。在最底层,证得圆满教法的初住位,也有超越一切位次的人。既见弥勒,何愁不悟?虽未明心见性,却一心求生西方。昔佛发大誓愿,摄受一切众生,如母忆子。若众生能忆母如忆子,至诚念佛,则感应得佛。修禅修慧者,必得往生。即五逆十恶,苦尽甘来,大惭大愧,念佛名号,或至十声,或止一声,直下临终,亦皆得佛化身,接引往生,非万人去万人修也。然此虽念佛未几,至极猛烈,故能得此大益。不可标量一概而论。既生西方,见佛闻法,虽有迟速之异,然已高预圣流,永不退转。依其根性深浅,或渐或顿,证果位。既证果位,则顿悟不待言矣。正所谓,得见弥陀,何愁不悟?

有禅宗而无净土者,十有八九误入歧途者,身在阴间者,身在阴间者,身在阴间者。他们虽已彻悟禅宗,明心见性,但要断除心中的烦恼却并非易事。但要断除见思烦恼也并非易事。必须经过炼缘,使之清净无遗,然后分段生死,方能分别。即使没有断到无法精进的地步,也难以脱离六道轮回。生死海深,菩提路远。未归家,命已终。十个悟道的人中,有九个是这样的。因此,有人说,十个人中有九个走错了路。错 "字的意思是浪费时间。又称拖延。阴界是中阴身的境界。也就是说,在生命结束时,在今生和历世中,善业和恶业都会出现在这个境界中。这个境界一旦出现,转眼间善恶业力最为猛烈,就会在善恶道中生起,不能自在。就像一个欠债的人,最坚强的人最先被牵制。心中有情,重者堕落。五祖没有禅宗,没有净土,没有铁床,没有铜柱,没有万世千生的依靠。拈花微笑,拈花微笑,拈花微笑,拈花微笑,拈花微笑,拈花微笑,拈花微笑,拈花微笑。佛法无边,唯有禅净,最是契机。人未彻悟,不求生。他们修习其余佛法,都是泛泛而谈。既不能等身、断惑、证真,也就无从依靠佛的慈悲,带业往生。一生修行有功德,来世得天地福。如果今生没有正确的智慧,来世就会跟着福报走,放纵五欲,造下恶业。造恶业,难逃恶报。一口气不来,必堕地狱。洞中有了铁床铜柱,久而久之,睡了又睡,睡了又抱,以偿贪声色、杀生等种种恶业。诸佛菩萨虽慈悲,亦不能从其恶业中获益。昔人谓修佛之人,若不信西方,行诸善事,谓之三世怨家。盖今生修行,来世享福。如果依靠福报权者,谓佛应众生机而方便也。真,谓依佛自证之义。登 "者,谓直来直去,速成无渐。渐,渐进,渐悟。又曰:须经多世,方能亲证实相。参禅者,谓禅一法,乃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法,是固为实为时也。殊不知大彻大悟,明心见性,亦不过见佛之理,即心之性而已。若是大菩萨,大彻大悟,顿悟成佛,便可永离轮回,超脱三界。从此求化,以化为本,福慧二严。这种根性,就大悟之人而言,也是十万人中的一两个。如果他们的根性稍差,那么即使他们能获得妙悟,也无法断除见思烦恼。他们依然要在三界中生生死死。既然要受生死之苦,那么从悟道者首先,我想说的是,很难说 "是 "或 "不是"。我想说的是,很难说 "是 "或 "不是"。"是 "和 "不是 "都是成佛之后才会发生的事情。我不知道没有什么可取可舍,但这是成佛之后的事情。如果还没有成佛,就无法破迷开悟,但也能够破迷开悟。既然允许断惑悟道的取舍,为什么不允许离东取西、离垢取净的取舍呢?如果修禅,就不允许有任何取舍。修禅则取舍皆非,修佛则取舍皆是。一个是专修自心,一个是依靠佛力。如果不探究佛法的缘由,而用禅的方法来断除念佛,那就是误用佛法的意义。他不得已用禅的方法来破除佛号的念诵,这就是误用佛号的意义。而欲念佛者,若不得已,则成毒矣。夏葛冬裘,渴与饥。人不可错,亦不可执。取其所适,则利而无害矣同上。同上

禅净界限的解读: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的修行指南


参考资料

郑重声明: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,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,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,多谢。